简介:赵以宝 安徽省六安市人,六安市政协委员,2008年至2009年列席全国政协二会代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省直机关书画协会会员,清美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现任清美中国画艺委会 ...
赵以宝 安徽省六安市人,六安市政协委员,2008年至2009年列席全国政协二会代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省直机关书画协会会员,清美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现任清美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皖韵书画院院长,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理事,安徽省滁州市慈善协会副会长,2013~2015年被聘为中国美讯艺术中心、中国书画收藏频道滁州分中心主任,美讯网副总编,中国书画收藏频道艺委会副秘书长。1992年,在上海市从事民办教育工作,任红星教育集团董事长兼党总支书记,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员,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上海分会副会长。2006年,教育部在北京举行民办教育高层论坛,业绩显着,被授予“中国希望教育家”荣誉称号。2009~2013年,安徽省工商联理事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工商导报社科大视野、文教部主编。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昏材老更刚 -- 国画家赵以宝墨竹作品印象文:陌上寒烟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兴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北宋.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自古以来,竹子以其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形象颇受人们喜爱。在中国文化中竹子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不屈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虚怀若谷也是中国文人的品格追求。在历史上歌颂竹子的诗文不胜枚举,无论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还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爱竹之意可见一斑。墨客更是对竹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关照,他们在竹的品性中抽离出高洁之气,再以严谨的构图、酣畅淋漓的笔墨凝神绘制,以竹抒情,借竹言志,从而达到“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之物我合一之境。结识安徽画坛名家赵以宝,也是缘于我对其笔下墨竹作品的喜爱。 古语有“一世兰,半世竹”之说,墨竹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由于仅仅是运用笔墨线条来表现其神韵,故尤见其艰深高难,令许多画者望而却步,或者终其一生不得要领。能以一份执念和恒心几十年始终如一日坚持写竹并在同行中独出机杼、自成气象的画家并不多见,毋庸置疑赵以宝是其中的佼佼者。
赵以宝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对墨竹更是情有独衷。在张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宗旨的指导下,在学习、工作之余常年坚持写生和训练,为了便于观察,甚至在他所居之地均种满了修竹,其自身也常常涉身漫步其中,细察修竹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微妙变化、风霜雨露时的不同姿态。他把从未出土的笋芽,以至清明谷雨时节的新篁竞茁,夏日解箨放梢,秋来摇曳风雨,严冬郁郁苍苍的各种自然景象熟记在心。同时他把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做为绘画的第一要旨,在苦练书法的基础上坚持临摹历代名家的作品,他把对竹子深刻的爱通过匠心经营绘著于笔端,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情怀。 纵观赵以宝笔下的墨竹,俊秀洒脱、灵动飘逸、气清而神腴。他十分注重笔墨线条“黑、灰、白”的处理和水墨的浓淡变化,笔下之竹枝叶浓淡交错、疏密有致。不论是苍翠欲滴的新竹,还是褐色斑驳的老竹;亦是摇曳多姿的风竹,还是凝重湿润的雨竹;再或是凝冰结露的雪竹,还是缥缈空灵的雾竹,都淋漓尽致地赋予了它无限的生命与灵魂。他善于利用整体布局及位置穿插,使画面宾主有分、虚实相生,枝干笔力雄健、多而不乱、交错生长、却又相互独立,竹叶在不经意之间自由舒展又相互呼应。其笔下之竹形神兼备、顾盼生动、气象独特。同时他又善于利用草木花卉及飞禽等添景配色,使画境清新灵动,一花一叶相映成趣,从而形成了他墨竹画的独特风貌,给观者留下了高度的艺术享受。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这是中国文人一向追求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而赵以宝把这种文人情趣通过水墨进一步付诸于笔端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更高的修为和境界呢。
品赏赵以宝笔下的墨竹,给人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师古又不泥古”、“注重气韵、骨法用笔”、“画如其人”。 “师古又不泥古”。中国墨竹画缘于唐代,至宋代已臻成熟,无论笔墨、构图、气韵、意境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名家辈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首推“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他主张“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他笔下的竹形神兼备,法度严谨,并以画竹抒发自己意志情感,被誉为墨竹的宗师。同时期的苏东坡在文同“形似”的基础上又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神似”主张。元代的绘画形式由“画”竹转向以“写”竹为主导。沿至清代,绘画风格更趋多变,豪放洒脱的泼墨意写多于精致隽秀的勾勒实写。清代《芥子园画谱》中的竹谱分位置法、画竿法、画节法、画枝法、画叶法、勾勒法、墨竹法等,对画竹更是做了系统的论述。其间一代大师郑板桥进一步提出画竹的三重境界,即:“所观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
赵以宝秉承元代李衎、赵孟頫等人“除师法古人外,还注重体察生活情趣,观修竹的形色性状,生聚枯荣,从而达到意在笔先的超脱境界”的艺术主张,在临摹前人画作和写生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融入和下笔的求变出新,其在“构图、下墨、用色、意境”上力求突破,使人大开眼界。其画高格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潜藏于大自然万物之中的清逸之气写出来,传递给读者。其笔下之竹毫无匠气,既饶骨力又富有神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笔墨个性和时代特征,独具大家风范。 “注重气韵,骨法用笔”。 中国画家一向主张以富有“骨气”和充满“韵味”的笔墨来呈现大自然雅逸、灵动之美,其间不乏蓄含个人对自然万物独特的诠释和理解。正如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中所强调“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
赵以宝在创作过程中,以造化为师,又不受前人成法束缚。其笔墨虽已从写生中化出,却十分强调自然形态和笔情笔趣。挥毫落笔间,一画成竿,一勾为节,一撇皆叶,此长彼短、此来彼往、欹正相变、轻重相和、虚实相生、枯湿相济,所画之竹仅需寥寥数笔,便酣畅淋漓,极富清幽的意趣。其笔下之作造型多样,自然生动,竹枝、竹叶在俯仰之间或挺拔、或疏散,或淡逸、或古朴,各得其妙。其擅画折枝竹,也擅画丛竹,都能随手写去,不拘一格,自成风貌。 “画如其人”。同样一个画作题材,在不同画家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骨,体现出画家个人的品德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各自不同。画家的情思、审美、境趣、技艺等在创作过程中无不通过“笔墨”表现出来。
赵以宝长期以来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师表,他以竹的正直、不屈不挠、高风亮节的精神来教育感染更多人。他不仅擅画,也擅书,其画以书法为骨,造法自然,更可贵的是其书与其画能和谐搭配,气韵雅正、清新而见性情,骨法用笔而不拘一格,使其画作更富于书卷气。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每每观赵以宝墨竹作品,都仿佛有一种与稽康对坐,烫一壶竹茶,听风、听雨、听竹琴声声的快感。而竹的不于花争艳,不随季节枯,明心清似镜,所怀虚若谷的品格也正是赵以宝人格的写照。正值盛年的赵以宝对艺术的虔诚及奉献精神和宽广的胸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会在艺术之路上取得更大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