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绝非偶然
发布人: admin  发布时间:2021-12-27 15:07:03

赵德润这个名字,对一些人来说可能稍显陌生。

451476025265110d6014ec8ef3c4d8b3.png

  他是在地方分社工作了 28年的新华社记者、分社社长,他是光明日报前副总编辑,他是国际新闻摄影华赛奖连续5届的评委会主席,现在是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德润忆起往事,觉得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一篇报道的主人公很特别,他叫习近平,那年31岁,是河北正定县委书记。那篇文章,是习近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赵德润,是如何采访习近平,与习近平有哪些交往?30余年来,他眼里的习近平有何特点和变化?下面请听他的自述。

 

b841c6828c63c1cdc7ca96f6af4f6a3f.jpg\

一 缘起

  那天,“学习小组”组长给我发短信,问《正定翻身记》是不是我写的。我回短信说:“有此文,有此事。”

  我的采访笔记还在。写《正定翻身记》时是1984年,那时我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的记者。当时正是拨乱反正的年代,在省里我就听说,正定来了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而且是从中央机关下来,很有思想,很快使正定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正定作为高产穷县我是知道的。那个时候高产穷县很难受,为了维持高产,盲目加大水肥投入,最后农民很穷,交了征购粮,口粮都不够吃,还要去外县买高价粮。这都是受了“以粮为纲”这种左的思想束缚。

  我是怎么知道这事的呢?很多渠道都在传,在省里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说习近平到正定确实变化不小。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当地转换思想后,工副业和多种经营上去了,棉花、瓜菜等产量增加了,农民生活改善了,为什么粮食产量却没掉下来?

  我给正定朋友高培琦(注:就是《正定翻身记》第二作者,身份为县报道组长)打电话,他说得更为具体。于是1984年4月17日的下午我去了正定。

  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我就很有好感。一见面,非常随和,讲话不紧不慢,实实在在。我们采访接触过很多县委书记,他在其中很突出的特点是,有思想又很真诚。

  4月17日那次见面很短,他让我先下去看一看。近平同志把他自己坐的北京吉普车,就是以前那种草绿色的老吉普,让给我们坐。他的司机雷小群拉着我和高培琦一路下去。

  我对习近平真正深入的采访是在4月19日,那次谈话印象非常深刻,笔记到现在我还保留着。

  我们是在他办公室里见面谈话的。办公室很简陋,实际情况就跟网上那个很有名、很普通的照片一样。他当时抽荷花牌香烟,农民也吸那个烟,当地产的。当时也有贵一些的烟,但是他只吸荷花烟。

\

二 谈话

  那次谈话奠定了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志跟我谈了他的思想,给我的感觉,他善于从大处着眼。他没有只从正定思考问题,他把这个县的发展和全国联系起来了。一开始谈的就是解放思想,他说一个县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明、路数不清、精神不振,什么都干不成,这是他的开场白。

  他说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或者上面说一说下面动一动,那不行。一定要有思路,要有规划,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看眼前。

  他说要科学决策,真正摸清正定经济的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干部的盲目性,改变过去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带来的反复和随意性。要通过立法,提出更严格、更科学的根据,形成十到十五年的远景规划。然后再考虑当前做什么。

  近平同志把正定和全国联系起来,是有很深的思考的。他提出建立顾问团,取得智力支持,所以华罗庚、于光远这些大学问家都是正定这个小县城的顾问。他是从北京来的,有自己的人脉,他把这些一流的人才请到了县城里,这个举动有些不同凡响,那时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

  他讲“专家教授是大树,背靠大树好乘凉”,我很受触动,所以做成了小标题。他说我们当然要在本地培养自己的人才,但是我们的小树还没长起来,就要先“借一借大树的荫凉”。在正定发展中,“大树的荫凉”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他始终把正定放在全国的背景下考虑,要求重视信息收集,加强对外协作。涉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江苏,也包括山西、内蒙。既请人来,也把人派出去。

  我们也就此深入谈了教育和人才问题。

  他主张,正定培养的学生应该大部分回乡参与当地的生产,得心应手地去搞商品生产。他提出既要培养大学生,也要培养职业人才,而正定应该更重视培养初级、中级技术人才,这个观点在今天看也不落后。那时他在正定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有了很多的观察思考。他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很先进。

  他提出要鼓励私人办学。当时正定有个艺文斋,还有个同仁学校,都是私立学校,他说应该大力鼓励这些私人办学,这样国家不用拿钱,人才也能培养起来。这些都是基础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县里面发展商品经济、工副业生产等,急需这样的人才。

  关于如何发展,他的想法也很超前。

  我们谈到了发展旅游。正定有个大佛寺,他专门研究过,发现这里的龙藏寺碑是隋代的,历代文人多次吟咏,在书法史、碑刻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南北朝时期的临济寺早于大佛寺46年,是临济宗的祖庭,在佛教界具有极高的地位。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有魄力拨款修大佛寺、恢复临济寺。他说我花钱维护这些国宝,是在扩大旅游资源。城里人拿钱买雅兴,正定人增加了收入。

  那时北京说要拍红楼梦,他就想到把剧组的外景地弄到正定来,再花点钱,去找各方面的支持,建成永久性的荣国府、宁国府,留下一景。我稿子里为啥没写,是因为那时候还在筹款,还没有建成。1987版的红楼梦,很多场景都是在正定的荣宁二府拍摄的。

  关于正定的优势,习近平也想得很清楚。

  他说,正定南部、西部紧挨着省会石家庄,有29公里的边界线。县城离市区15公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就要“吃城”。“为城里人服务,掏城里人腰包”,这是他说的话。文章里的二十字经其实也是他总结的,“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就是这个意思。

  近平同志告诉我,瓜果蔬菜甚至扫地的笤帚,城里人不生产,我生产啊!正定境内滹沱河、老磁河还有18万亩河滩地,我们建防护林带,大户承包在河滩地搞粮果间作,山羊、奶牛、肉牛养殖。潜力大得很。

  习近平认为,于光远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符合正定毗邻省会的实际,为正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发挥了作用。

 

三 激情

  被近平同志的激情所感染,我在正定前前后后采访了20多天,最后稿子也是一气呵成。干事业要有激情,记者写稿子同样要有激情。和习近平交谈以后,我们有时候去他办公室,有时候他去招待所看我们,参加我们的讨论。近平希望我们到下面多看看,不光看先进,也要看后进、看缺点,随便和老百姓聊。他想让我们看到全貌,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到一些乡镇和农户里走一走,村庄的变化,农民的变化进一步感染了我,离石家庄不过15里,不回家了!我非要把正定的改革写出来不可。

  我习惯于在采访的地方写稿。因为回去后有各种干扰,而且激情会“衰减”。正像他嘱咐县委书记们不要太熬夜,当初也嘱咐我们注意休息。酝酿和写作过程中习近平至少去了三次,一进屋就摆摆手说“别累着别累着,休息会儿!”(注:说到这里,赵德润略起身挥了挥手,仿若当年场景),然后就跟我们聊一会儿,这种聊天经常碰出火花,有思想火花,也有语言火花。

  吃过晚饭,高培琦陪我到正定西城墙上散步,月朗星稀,下边一片庄稼地。城墙上思考的提纲就基本是最后文章的结构。一开始,题目叫“正定经济的新战略”,5000多字的通讯送到到人民日报后,编辑希望再简练些,稿子压缩到2100字,题目改为《正定翻身记》。

  其实文章里习近平虽然只出现过两次,但很多话都是他说的,考虑到文章里一个人的名字不能出现太多,很多他讲的话借“县里的同志说”讲了出来。

  比如一些农民反映,没想到两年时间领导就把高产穷县的一盘死棋走活了。县里的干部则说,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帮我们打开了思路。这话其实是他讲的。

  现在稿里很多活泼的语言,“为城市服务,掏城市腰包”,“靠城‘吃城’”等,都是他的原话。

  当时新华分社挂两块牌子,“新华社河北分社”和“人民日报河北记者站”,新华社发通稿署名“新华社记者”,给人民日报发专稿就写“本报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焦裕禄通讯也先发人民日报专稿,署名“本报记者”。所以我在稿子里,也是“本报记者”。

  习近平这一年12月份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也是登在了人民日报。当时在县委书记中是不多见的。

  那时人民日报没有现在这么多版面,拿出二版那么大一个位置,一个县给了2000多字篇的幅,已属不错。但是我老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全文版有更多更丰富的材料,所以在我的作品选里,收入了5000多字的全文版,这里面有更多的细节。

  我原来并不知道《正定翻身记》是人民日报上第一篇有关习近平的报道,“学习小组”搜索后发了微信我才知晓。正定是习近平的政治起点。在这里我见证并记录了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见证并记录了他怎样带领一个县走出翻身路。这是我记者生涯的一个荣幸。

  前两天“学习小组”上全文版的发表,让人们进一步从习近平的政治起点受到启迪。30多年前,他领导一个县,想的走出高产穷县的困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30多年后,他领导一个国家,想的是“两个一百年”,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夙夜在公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四 情义

  采访习近平那年,他31岁,我38岁。

  我跟近平同志的经历有一点相似,都插过队。不同的是他插队时间长,吃得苦多。我是北大毕业后就到河北临西县插队,一年后到县委报道组,两年后到邢台日报,毕业后第六年就到了新华社河北分社。我在河北分社10年,1985年调到河南分社,近平同志也离开了河北,他去了厦门。

  虽然此后再没有以记者身份采访他,但却有了观察他的另一个角度:近平同志是一个讲感情、不忘旧的人。

  我不过是写了篇文章,这是做记者的本职。但近平同志一直把我当成朋友。他在福建任省长时,过年先把贺卡寄来,我赶紧回复。

  他到了浙江当上一把手,到新华分社去走访,说我跟你们新华社有缘分,年轻时候就有一个记者朋友叫赵德润。分社的同志很高兴,赶紧打电话告诉我。

  2006年8月我到杭州,习近平同志刚从温州组织抗灾救灾回来,就和我见面。西湖边他和我有一次长谈,从灾情谈到省情,谈到他的经历,从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种种历练和体会。相隔20年,从县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地位变了,他谈心、交心还是那样真诚。

<p style="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62, 62, 62); text-transform: none; line-height: 25.6px; text-inden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clear: both;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400; word-spacing: 0px; white-space: normal; -ms-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in-h